科学之声

文/青海省湟中县柳树庄小学 王财

 

编者按:王财老师虽然是科学课教师,但他的教学实践已经慢慢超越了本课程的局限,在向研究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方向发展,真正地致力于学生问题意识、观察分析、动手制作、多元表达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这是未来教育变革的重要路径,值得更多的关注和鼓励。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镇柳树庄小学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农村小学,地处祁连山延伸段,距县城约50公里。现有教师8名,6个教学班,138名学生。近年来,我校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抓住课堂教学、教研活动,精心耕耘,教学质量大幅上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五次获教育局“教育质量优胜奖”,2014年被评为湟中县教学常规管理示范校。

2008年以来我开始任教科学课,经过十几年的科学教学,对于科学课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们老师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课堂。

解决材料匮乏问题

我担任小学科学教师初期,发现要做一名农村科学教师难度太大,首先实验材料稀缺,全校只有一个简易的科学实验箱,里面只有少量的实验材料。要上好科学课,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探究,没有材料是不行的。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科学知识,学生没有真正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没有真正地进行科学探究,那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只能是空话。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我开始寻求解决方法。没有材料,就让学生从家中找,从生活中找,平时有意地收集一些有用的材料。比如,面粉、食用油、木块、泡沫块、种子、电池、导线、塑料瓶等。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说明下一节科学课需要用到的材料,安排学生去准备,开课之前检查一下,再分发下去,学生可将准备的材料相互补充,剩余的材料收集起来,保存在实验器材室中,方便以后使用。开始,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如泡沫块、塑料瓶等),我让孩子们平时有意收集,例如家里使用后的饮料瓶子,快递盒子里面的包装材料,到材料加工处也能收到一些有用的材料。这样,原本材料匮乏的课堂,如今每个学生都有了动手机会,科学课成了他们最喜爱的课程。

为了优化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加直观方便进行科学探究,我开始尝试制作实验器材。在三年级科学材料这一单元中,要比较材料的柔韧性。但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比较粗略,学生不能直观看到差别有多大,我从这个问题出发,选择在一块木板上钉了两个简易的支架,在左右两个支架上开一个凹槽把材料放上去,然后在中间固定一个支柱,上面放上垫圈,材料被压下去,我在中间支架上画上刻度,学生就可以看到材料弯曲了多少厘米。

五年级科学《光》这个单元中,学生要通过探究找出影子的三个特点: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在这个实验中,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长短、方向随光源的变化而变化,学生操作起来不太方便,我就开始自己制作影子特点演示仪,在一块木板上钉上一个立柱,立柱顶端钉上一个半圆形板子,在上面标出时间刻度,然后在立柱中端钉上一个活动的木条(模拟光源运行轨道直径,让手电筒能围绕遮挡物转动),放置手电筒作为光源,立柱下端打两个小孔,做一个榔头形状的遮挡物,在两个小孔中移动,模拟遮挡物移动。

这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手电筒怎么固定在木条上?一开始我尝试用橡皮筋扎住,后来发现效果不太好,那段时间一直冥思苦想这个问题,有一次我走在大街上,经过一家杂货店,看到扫把和簸箕扎在一起卖的情形,茅塞顿开,我找到一段PVX管子,纵向剖开,把一部分用自攻螺丝钉固定在木条上,然后把手电筒卡入,这样非常牢固,还方便把手电筒取出。后来通过课堂上使用,寻找改进方法,我又在下端的木板上做了大小比较的格子,方便学生比较影子大小的变化。我的影子特点演示仪一拿到课堂,孩子们就一阵欢呼,兴奋的样子一直在脸上,拿到教具,孩子们就叽叽喳喳问个不停,通过实验操作,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很大提升。我一边制作,一边改进,现在它成了课堂上的法宝。

对于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小学,开发研究自制教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改善实验教学的条件,而且对师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科学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自制教具从设想开始到动手设计、制作定型,要经过思考、论证。从发现问题到设计出教具,老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会得到培养,动手能力会得到提高。

2015年,我们学校科学实验室迎来了桂馨基金会捐赠的三—六年级科学实验工具箱,同时学校也购买了部分实验器材。2019年,联想基金会又捐助了一二年级科学实验器材,现在我校材料稀缺的难题已经解决了。

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在教学之余,我一直思考:一个年级科学课一星期只有2节,课堂容量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参与能力,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接触群众、了解社会,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我开始带领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

柳树庄村是湟中县农业推广中心和种子站的生产基地,借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给学生科普有关知识,种子站里,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杜叔叔给学生做了《油菜籽种子繁殖技术要点》讲座,他从选种、土壤分析、种植时间、环境要求、生产管理等方面做了介绍,让学生了解了蔬菜繁殖的方法。孩子们在学习后,参观了种子繁殖基地,向技术人员提出了种子繁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雄油菜籽完成繁殖传粉任务后为什么要先割掉?技术人员一一解答,孩子们带着收获回到学校。通过这类活动,我们把科学教学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既学到了课堂学不到的科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调查能力。

2016年,我按照全国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中科技实践活动的要求,利用10个月时间,组织学生对柳树庄村周围的大棚种植进行调查研究,我与当地种植户联系,多次带领学生到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对植物从种植、发芽、生长等不同时期进行观察。每次去考察时,我都让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疑问写在记录本上,并用手机拍下植物不同时期的变化,从中看到植物一生的变化规律。我还特意联系当地种植户,请他们为学生解答各种问题。

在本地种植户当中,有一对来自东北的老爷爷和老奶奶,每次学生去时,满脸都是笑容,他俩非常喜欢学生,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一个学生看到大棚中有一个小盘子,里面放着一些液体,提出疑问,老奶奶告诉他,这个盘子里放的是杀虫剂,如果直接喷洒在蔬菜上面,毒性短期不能分解,对人体有害。现在放在盘子里,通过挥发也能起到杀虫的效果,而且不污染蔬菜,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学生还观察了大棚里漫灌的浇水方法、西红柿挂果期的管理工作等,了解其中所包含的科学。

学生兴趣满满,最终写出了科技实践调查报告。通过这个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强了,学习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又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年,我们参加青海省青少年科学创新大赛获得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校本课以体育、音乐、美术、乡土课程为主,我担任科学老师后,发现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对科学探究活动比较感兴趣,但除了科学教材外,其它的学习资料较少,或比较零散,可操作性不强,于是我向学校几位科学教师提出了编写校本教材的想法,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能力,老师们欣然同意,大家积极出谋划策,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构思出来了。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编写教材,我们遇到了重重困难,确定什么主题、活动内容、如何选材料、如何排版设计等都没有头绪,于是我们多次向有关人员请教,其中北京的罗龙吉老师向我们提供了台湾的科技活动素材,学校的美术老师进行了插图排版设计,教材完成后我们首先在学校试教,发现学生兴趣非常高。后来在试教过程中发现问题,又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印刷成册,现在该教材成为我校科学校本课主要教材。

我校从2016年开始积极申请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成为青海省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的成员校之一,我利用科协寄来的体验材料,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科协寄来的材料非常丰富,一般一个制作配备两套材料,我把这些材料投放在校本课上,科学兴趣小组一般有20人左右,我分为两组,选出组长进行组织。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的科学原理,再由小组成员共同出谋划策,研读材料说明书,完成作品,最后进行展示。

通过几年的活动,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进步,胶熔枪、木工锯等各种工具运用得非常熟练。

26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对乡村科学教育有了重新的认识,科学课教学对于一个初次接触科学的老师来说太难了。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很多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如优秀的师资、功能齐全的教学设备。但我们乡村也有乡村的优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超强的动手能力。只要我们利用好乡村资源,用心地从事科学教育,相信会给学生开辟出一片广阔的天地。